重庆医科大学由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于1956年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并于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训,高度重视临床实践教学建设,注重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些病种在临床中已非常罕见,病人诊治的及时也使一些常见病、典型病症收治时间短暂而医学生难以得到实践的机会。其次,《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也减少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患者直接开展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为此,学校不断探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评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地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实验室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3年至2007年)——建立临床技能实验室
长期以来医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都是通过临床见习、实习的床旁教学方式实现,是在病人身体上进行的练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深入,在病人身体上的操作机会大大减少,使医学教育面临挑战,以病人为主要实践对象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加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学校开始对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在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建立“临床技能实验室”,总面积达540m2,购置了包括Simman高级综合模拟人、缝合训练模型、婴儿腰部穿刺模型等各类仿真设备,以模拟训练+临床见习的方式,来确保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2.第二阶段,拓展阶段(2007年至2010年)——成立诊断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独立于教务处、设备处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下设校院二级管理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等5大实验教学中心。其中“诊断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按照国内一流医科大学的标准对实验室进行全新设计施工,并按独立教学体系进行建设,创建并完善了“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医学教育新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将学生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及服务持续开展到学生毕业离校,推进素质、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这期间中心人员共获得市级教学及科研课题419项,教学成果奖17项。
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建成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初,学校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宗旨,在原“诊断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上将全校各院系与临床实践技能相关的实验室和实验项目充分整合,重点建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包括三大技能平台即:临床基础技能平台、临床专业技能平台和临床技能考试平台,涵盖诊断学技能实验室、影像医学技能实验室、外科学技能实验室、内科学技能实验室、妇产科学技能实验室、儿科学技能实验室、急救医学技能实验室、专科技能实验室等八个技能实验室。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实验教学管理中心负责协调和统筹规划,第一临床学院负责中心运行和管理。中心实行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管理仪器设备、统一安排教学任务和统一协调临床师资,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2012年,中心为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学生中创立了“临床技能协会”,并以医学生为标准化病人,大胆尝试创新性培养。同年由中心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全国第二名)的佳绩。
2013年10月31日,学校调整中心运行机制,由第四临床学院负责中心日常运行和管理,不断整合原本分散的教学资源,推动相对系统、完善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建立。2013年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以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临床技能专业教学团队,整合平台资源,打造实验教学服务窗口,加强中心内涵建设,逐步形成“1+3”模式(一个中心,三个分中心),各临床学院协作运行,构建起临床基础技能教学、专项临床技能教学、综合临床技能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技能自主训练六大功能模块和一个标准化临床技能考试平台,建成统一管理,仪器设备设施齐备,实验室管理模式先进,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成果丰富,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全校多个专业及不同方向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教学内容。中心开展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涉及专业数逐年增加(已达17个专业),中心完成实验教学的学生人数近10000人/年,平均人学时数达200000人学时/年。